当前您的位置: 本站首页 > 校园文化 > 正文

商学院2024-2025学年第二学期科研诚信建设工作报告

时间:2025-06-30 浏览量: 作者:

为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,引导科研人员增强科研诚信意识,坚守科研诚信底线,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,营造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,我院已围绕“坚守学术初心 弘扬求真精神”主题开展科研诚信建设工作,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:

一、主要工作措施与成效

(一)深化学习教育,筑牢科研诚信思想防线

组织召开全院专题学习会议,系统深入学习《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》(国科发监〔2022〕221号)、《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诚信建设和学术不端治理的指导意见》(教科信〔2024〕2号)和《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实施细则》(教科信〔2024〕3号)等文件规定。结合国家及省级关于科研诚信建设的要求,组织师生开展深入研讨与交流,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开展警示教育,强化遵纪明规意识,明确科研行为边界,严防学术不端行为发生。

(二)强化宣传引导,提升科研道德素养水平

坚持正面典型引导与反面案例警示教育相结合,组织开展了科研诚信教育专题研讨会。老师们认为科研缺乏诚信、学风不正,严重影响学校教学、科研各领域的工作,对社会风气也会产生负面影响,一致表示要恪守科学道德准则,加强学术修养,严格遵守科研规范,坚决抵制和杜绝任何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。

(三)健全制度机制,规范科研学术活动管理

落实主要负责人负责制,把科研诚信建设与学院科研工作同部署、同落实、同推进。对照《科研诚信制度体系建设情况自查表》开展全面自查,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,优化管理流程。在前期撤稿论文自查工作基础上,对2023年1月1日以来的撤稿科研论文进行了复查复核。坚持实事求是、依法依规原则,进一步明晰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标准与惩处措施,确保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规则清晰、流程规范、有据可依、有章可循。

二、存在的主要问题

通过本学期各项专项活动,全院师生的政治站位和对科研诚信、学术道德重要性的认识得到有效提升,但仍存在以下亟待改进的问题:

(一)工作机制与预防体系有待完善

活动开展中主动性和创新性不足,需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,加大常态化宣传力度,着力构建“教育、预防、监督、惩处”相结合的科研诚信建设和学术不端治理长效机制。

(二)思想认识深度有待加强

部分教师在科研实践和指导学生过程中,对学术规范的边界和诚信要求的刚性存在模糊认识或侥幸心理,学生群体对科研诚信的系统性认知和内在认同尚未完全建立,容易受到短期功利导向或不良风气的影响,需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和学习深化。

(三)过程监督与成果管理存在短板

学术成果发表前的诚信承诺机制、科研过程的可追溯管理制度尚待健全,需加强精细化、全过程管理。

三、下一步工作打算

针对发现的问题,学院将采取以下措施深入推进整改:

(一)压实主体责任,健全协同机制

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,加强与科研人员及各系所的联动,压实各级主体责任,明确职责分工,畅通工作流程。将科研诚信工作要求深度融入日常科研管理,纳入常态化、规范化管理体系,明确考核评价指标。

(二)强化教育引导,贯穿育人全程

拓展宣传阵地,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,加强科研诚信政策法规和典型案例(特别是反面警示案例)的宣传曝光。聚焦学生群体,将科研诚信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制定并实施长期、系统、有效的宣传教育方案。协同推进“学术诚信建设”“师德师风建设”“教风建设”“学风建设”,多维度引导师生熟知科研规范、恪守诚信准则,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科研生态。

(三)狠抓制度落实,强化过程监管

建立健全科研过程与成果管理制度,严格实行学术成果发表诚信承诺制,建立科研原始数据与记录规范存档制度。要求教师、学生、科研人员在学术成果发表后一个月内,将全部署名作者知情书、实验场所和操作人员、原始数据等信息提交存档备案确保科研过程可追溯、结果可复核。

本学期,我院紧密围绕“坚守学术初心 弘扬求真精神”主题,扎实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各项工作。未来我们将以更坚定的决心、更务实的作风、更有效的措施,不断完善“教育、预防、监督、惩处”相结合的长效机制,推动科研诚信建设走深走实,为学院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和优良学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,共同营造风清气正、求真务实的学术科研环境。